这是一台1982年8月上海照相机四厂产的海鸥牌相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近日它将在上海二月广告静享时代光华。
不知道,你是否与我一样,作为90后的一代,对老相机的最初印象停留在电影《黄飞鸿与十三姨》里,刚从西洋归来的美丽的十三姨用相机给大家拍照,头伸进一块黑布蒙着的方盒子里,手里一根线不知道连接着什么,一按下去,另一只手里银色的东西伴随着一次光亮和一声巨响,照片就拍好了。那时,第一次拍照的黄飞鸿还傻傻的被吓了一跳,可逗了。相机是从那时候广为流行起来的吗?大上海的十里洋场,有了多家照相馆。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不像现在数码照相机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等系统,成为了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高科技产品。
科学的发展与新事物的诞生总是神奇而漫长的过程,有史可查的人类第一次研究成像,到第一张照片的诞生,第一台照相机的诞生,整整经过了漫长几个世纪。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诞生于1822年,而在此之前科学家已经对相机成像进行了几个世纪的研究。据材料显示,世界上第一张照片是由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的,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
十九世纪四十年始,进入相机发展的辉煌年代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不过它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从1839年开始,相机发展进入辉煌年代。1861年,是需要被记住的一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人类珍贵的瞬间从此有了色彩。此后,相机技术发展更为迅速。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相机的摄影镜头、感光材料、闪光灯,调焦、曝光、取景等重要要素被相继设计发明运用。1902年,由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的三级像差理论和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制成著名的“天塞”镜头。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风雨三十年,荣归故里
照相取代了画像,从黑白到彩色。相机的从诞生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惊喜。当然,市场上也开辟了一个新的行业,多了一些新的职业。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台相机,已经是1982年上海照相机四厂生产的海鸥牌商用照相机,并且是经过一番精良改造的。它不但可以调节相机的高度,镜头与人物的距离,还可以调节镜头的仰角,俯角,更加便于商业拍照的使用。目前的市场价值大约在15000~50000之间。
它于1982年8月生于大上海;在无锡发挥了它的商业价值,直到它被历史淘汰,进驻仓库;于2016年回到大上海,并将在于二月广告安度余生。如果它能说话,应该可以写一本比一千零一夜还厚的故事集。那书里应该会有爷爷奶奶的婚纱照、全家福、爷爷的战友照片,还有爷爷公司的照片,或还有别的我们不知道的故事。
我看它好像一个荣归故里的老战士,在无人问津的角落被一个热爱影响的人发现,几经周折,回到故乡,静享时代光华,在二月广告这样一个欢乐柔和的环境中。